在2018年2月6日,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正式上路,雖然對於許多動保團體與愛狗人士來說,這是值得慶祝的「先進立法」,但在過了幾個月以後,問題才開始浮現。捕獲大於認養的收容中心,開始出現流浪狗過量必須委外的情形,每隻被收容的流浪狗的生活品質也大為下降,除此之外, 為了減少收容壓力,流浪狗的捕捉量也大為降低, 雖然配合「精準捕抓」政策增加誘捕條件,但郊區較常發生人犬衝突的地方在今年也增加了不少毒狗的情況。
2013 年,導演 Raye 以紀錄片「十二夜」點出流浪犬的問題。2016 年,簡稚澄醫師服安樂死藥物自殺,試圖點醒人們,以死明志,震撼世人。2017 年,「零撲殺」政策正式上路,這個倉促的執法卻忽視問題的核心,這些流浪犬並不會因此而憑空消失,讓本來就超載的收容所面臨著更嚴峻地挑戰,缺乏配套措施底下的政策,最直接受害的就是流浪動物,而問題也將演變的越來越嚴重。
政府現在主要以TNVR( 捕捉、絕育、疫苗、回放 )解決流浪犬的問題,但國外也有以模型來模擬研究,結論是如果持續有外來個體的介入,那這種方式的成效微乎其微。如果要說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值得我們借鏡效仿的, 那德國絕對會是其中一個。德國是一個最接近零棄養及幾乎沒有流浪狗的國家,其中差別最大的是,該國政府花了很多資源從教育著手,因此他們將狗視為「生命」,而台灣卻將大部分的資源放在結紮。